父女专收不值钱的碎米,年销售竟达6000万元,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李文祥父女把普通的大米做成知名品牌,没有人收购的碎米也能创作出新的价值。现在在李文祥父女手上的大米一斤竟能卖到是原来大米的四倍多,一年销售也达到了近六千万余元。
而那些别人不要的碎米,也能够利用起来
创造价值,竟然卖到了五十多元一斤,甚至带动了周围农户都跟着他种植这类大米。那么他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大米?又怎么能够把这些大米的价值提升好几倍的?本期新农人观察带你走进李文祥父女的致富故事。
机缘巧合
李文祥,云南卧龙谷村人。卧龙谷村隶属于羊街乡,而羊街乡是开远市的产粮大乡。1995年,李文祥和往常一样到管理站购买种子,巧合的是,当时大家普遍种的东北稻米种子都卖完了。
为了不让自家的一亩田空闲着,在同学的推荐下,李文祥购买了当时鲜有人知的新品种“云恢290”,回家搞起了实验。
随着大米收获后,李文祥便把大米分给了周围的亲戚朋友。没想到,大家的反馈都是这种米吃起来更香、口感更好,这就让李文祥产生不再种植东北大米,并想带动大家一起种植“云恢290”的念头,把新品种打造成品牌。
第二年,李文祥将种植面积扩大到四亩,没想到竟收获了三千多公斤谷子。
1997年,李文祥种植的大米被卖到每公斤三元,仍然供不应求,而其他的大米普遍只能卖到每公斤一块多。新品种的优势被大家看到后,大家都纷纷来种植,甚至带动了周围乡镇的农民。
1999年,李文祥根据市场上面的反馈,破天荒的把散卖大米改为包装大米,还开起了自己的小作坊。凭借着包装大米,在市场上面一炮而红,不仅售价翻了一倍,还吸引了不少的大客户前来采购。
凭借着新型品种的大米,让李文祥在当地出了名。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些大米扩大产量,向全国销售,打造成自己的品牌,让李文祥不得不细细琢磨起来。
父女协力
男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机缘巧合下,获得并种植新品种的大米,使他名利双收。为了能够扩大大米产量,打造出独特的品牌,他开始联络起村里的农户,共同把村子作为生产基地,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大米。
“云红290”红了之后,李文祥为了能够保证这种大米的品质,便就在村子里游走劝说,还邀请农业专家特来讲课培训。通过联合村民们一起通过保底价收购、分红等模式,与农户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利益连接关系。
通过成立公司、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等方式提质增效,打响卧龙谷香软米的品牌。
2008年11月的一天,李文祥因为搬迁新厂,而劳累过度突发疾病。女儿李婷婷为分担父亲的压力,辞去了在城市里的工作,特地赶回来帮助父亲到米厂上班。
2014年,由于电商的初次露头,李婷婷便抓住这个机会向父亲提议在网络上卖大米,需要向父亲筹集资金,装饰网店。因为李文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再加之一些特殊的原因,没有办法给李婷婷资金,就不同意此项建议。
李婷婷为了这个项目,就偷偷自己的干。为了能够适合在网络上售卖,就需要提升大米的品质、包装的样式。她希望李文祥能够对自己的女儿刮目相看,就亲自琢磨起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经验和系统的指导,网络上的销售一直不温不火。
2020年,事情出现了转机,在当地政府和上海互联网企业拼多多的帮助下,父女搭建起直播间,开始在拼多多平台上直播卖米。李婷婷还偷偷的将父亲李文祥的形象,以插画的方式打印在大米的包装上面。
通过这些改进,直播间在线最高人数达五十八万,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售出卧龙谷香软米四千七百多单,最高一天卖出了二十三吨的大米,大大解决了农户手中大米愁卖的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所有大米的价值,让卧龙谷香软米品牌的名声更大,李婷婷决定创新,以大米为基础,向其他类型的产品延伸。
接下来,她为了发挥所有的价值,能够延伸出什么样的产品?
碎米利用
父女俩为了发展大米的品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以各种方式将售卖大米。通过规模化、电商化等方式,把卧龙谷香软米打造成云南名米之一,并带动了五千多农户种植“云恢290”。
李婷婷发现,适合售卖的优质大米每粒都是要完整且超过七毫米,而那些两到四毫米的碎米没有办法解决处理。通过筛选,大米的淘汰率高达百分之三十,过分的增加了公司的负担,没有办法给公司带来收益。
后来在一次吃饭中李婷婷突然发现,可以把这些碎米制作成云南的特产饵块。把这些碎米蒸熟后,用比较粗的木棍捣碎成面团形状,在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最后切成大小相统一的圆柱状,就可以售卖了。
有了想法后,李婷婷当机立断购买了相关机械,并聘请工人来制作饵块,就此解决了碎米无法售卖的问题。
但一段时间后,李婷婷发现饵块这类产品只比大米每公斤3元高一点,她不满足于这点利益。紧接着就想到了用大米酿酒,李婷婷向村民们借来几十个摊子用来实验,如果能做出高度数的酒,那么碎米就能全部利用起来。
最终通过计算发现,一公斤的酒需要三公斤的碎米才能酿制而成,同时一公斤的酒在市场上就能够售卖出五十多元的高价,价格将近翻了5倍。
到2022年年底,跟李婷婷种植大米的农户高达五千多户,户均增收六万余元,种植面积达到了六万五千七百多亩。在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下,卧龙米业还开展了水稻确定量栽培技术,和水稻前控后促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了亩产量,提高了产值。
新平台、新技术层出不穷,让农业有了更大空间。因为一粒米,而让李文祥父女带动了云南大米产业,虽然有过不少问题,但他们始终坚持为农,不懈前进。看了他们的故事,你又有什么样的启发?
转自百度:子牙童趣新农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