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米产量高的部分渊源
据统计,在目前我们中国人日常的食物构成中间,大米已经超过小麦,占据了头把交易。如果我们说起哪的大米最好吃这个话题,基本上没有争议,那肯定是东北大米最好吃。确实这样,在目前大米市场销售占比中间,东北大米达到了60%。如果我问你东北大米为什么好吃,那么我们一般人的答案都是这样的,东北大米种植时间长,南方大米一般两季或者三季,那么东北大米呢,只有一季。日照丰富,再就是土地肥沃,这几个因素就会使东北大米的品质就会好出许多。
但是更多的人并不知道,东北大米之所以口感好,其实跟日本有一定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个关系。在我们一般人的认知中大米实际上是一个南方的农作物。因为它第一要水,第二对温度要求比较高。东北天寒地冻,它实际上不适合大米的生长,从历史记载中它就是个南方的农作物。有一首很著名的歌曲,就是《松花江上》,是30年代的歌曲,有两句很著名的歌词“大豆和高粱”,在东北就是盛产大豆和高粱的地方,并不生产或者出产水稻。东北出大米时间其实非常短,现在算起来也还不到200年。
1870年一位姓金的朝鲜族的人带着朝鲜的水稻的品种,因为当时朝鲜南方是可以种水稻了,他就把这个水稻拿到了东北进行了尝试的种植,这就是东北水稻种植的缘起,所以说这个朝鲜人被称为叫东北大米第一人,他所在这个村呢,今天被命名为东北大米第一村。之后,还有一个姓申的朝鲜人,他又把大米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怎么提升呢?他因为在日本生活过,他就从日本北方的北海道拿了一个叫“赤毛”的品种,那么这下东北的大米从无到有,又从有到了品质的一个提升,大米就口感各方面就很不错了。后来很多的日本大米的品种都陆陆续续引进了东北,也增加很多的种植量。
一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东北的大米不管从种植和产量实际上都非常的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大概每亩亩产大概只有300来斤,而且大米对水系或者水源的依赖很高,就是在近水啊,或者近河的地方才能种植,所以说种植面积非常小,当时也是在东北那些近水的地方才能种植。这个情况是怎么打破的呢?跟两个日本人关系很大。
第一个人是一个日本农民叫藤原长作,这个农民是日本岩守县人,日本的岩守县大概位于日本的北方东北部,这个地方是山多高寒的地区,历史上也不出产大米,但这个农民也想让自己的家乡也能种植大米,所以他就做了长期的钻研,终于在他的家乡岩守县种植成功了一种大米,他这个大米的种植技术是突破性的,什么突破性呢?就在不依靠水源地,在旱地里边的种植大米的“旱育”技术。1980年藤原长作就带着他自己培育的两个品种和“汉育”的种植技术应邀到了中国东北,刚到的时候中国的合作方一看他也就是日本的一个农民嘛,本来答应给他四十多亩实验地,后来又砍了个半儿,给了二十来亩地,也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看看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但是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那一年当地的年景并不好是一个灾年,这个藤原长作这27亩地的水稻田,达到了平均800多斤的产量,比原来东北普遍的产量高出了一倍。当时的合作方喜出望外,第二年就给了他4000多亩地,后来藤原长作在这4000多亩地下又做了一个广泛的实验,结果亩产就有的达到1000多斤这样非常具有突破性的产量,所以说从品种也好,从产量和种植技术也好这两方面的进步,藤原常作这个人当时在中国很多媒体就对其进行了报道,包括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自接见了藤原长作,所以说这个藤原长作对于黑龙江大米的种植技术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改变。
第二个日本人是北海道一个农业大学的教授、水稻种植专家叫原正市,大概是1981年被中方邀请到中国东北地区来推广水稻种植技术,他这个技术也是和藤原长作一样,也叫“旱育稀植”的种植技术。这个专家当时到中国来后把这个水稻的种植技术在东北铺开了,甚至还往北方的很多地区包括河北还有其他的一些地区,也做了广泛的推广,可以说对中国北方大米的这样一个产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中国的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也是亲自接见了他,给了他很高的荣誉。所以说东北大米能有这么高产量和这两位日本的专家有很大关系。